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

e线民生热线: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0716-8445200

官至清朝国防部副部长的江陵人张可前 岑河张场访故里

来源: 江汉商报 2014-11-22

  沙市便河东,有块人称“老沙石”的风景石默然矗立,老沙石是亿万年前的太湖石,来到沙市也有300多年了。它的存在,让人搞不清沙市是否因为它而得名。它是这个城市的石头记。

  老沙石的原主人是清兵部左侍郎张可前。张可前不仅为这个城市留下了石头记,梅台巷、张家巷,还有不少遗产。

  前年在胜利街发现的贞媛牌坊,是表彰他儿媳的。张兵部的后人一支住在张家巷,梅台巷是其花园,一支住在三湖畔,今岑河镇张场村。

  梅台巷、张家巷早已不见本张,虽然街坊邻里都能讲一点与张兵部的联系。于是我们寻城记来到岑河张场张家台打捞往事。

  沙市的张家痕迹

  老沙石和“工农兵”、荆江亭一样曾经是一座城标,1980年代前也是沙市商标的惯用元素。老沙石本来在不远处的梅台巷,80年前修建中山公园时移来。

  梅台巷是条老巷子,梅台巷的梅台梅园早已不见。梅台巷的老住户也已不多,很多人都迁出去了。

  梅台巷因清兵部左侍郎(国防部第一副部长)张可前曾在此筑台植梅而得名。它又名截路巷,谐传为接龙巷。相传三国时,孙权谎称母亲吴国太病危,骗妹妹、刘备的孙夫人回东吴,孙夫人心慌之际带着儿子阿斗(后主刘禅)启程,恰被赵云将军截获。又传张飞曾在此借路往返于东吴。

  梅台巷现在只有小歌厅、菜市场等。

  胜利街东边的张家巷呢?除了巷子南端还有一点残壁的明清老屋,也看不出巷子模样,唯一就地取名的是有“张家三巷小学”。

  沙市张家巷有三,一巷,也称大张家巷,二巷为小张家巷。张家三巷为今张家横巷。清末民国沙市人王百川《沙市志略》说,张家巷是天顺年间刑部主事张信故里,清康熙年间兵部左侍郎张可前也住在此。

  2012年8月,沙市胜利街旧城改造中,发现一座古牌坊。精美的石雕,座南朝北,高4米,东西宽约5米。它矗立在胜利街东,即张家二巷东约百米,张家横巷以北约60米,红门路口西约70米处。

  牌坊上横梁有火凤凰浮雕图腾,下横梁“二龙戏珠”浮雕图腾。左上方虽有一块长石刻“雍正已酉科举人陈芝X取XXXX徐国选之母”字样,但从石质颜色、品相、文字风格和雕刻刀法,都与牌坊本身不协,应为以后嵌入。

  (徐国选之母也是立有贞节牌坊的,但应在胜利街211号。《荆州府志》载:生员徐礼亡,妻二十六岁,遗两子;雍正科举人徐国选,父早故,母守节。)

  牌坊左刻款“荆州府监利县XXXX”字样。

  此牌坊就是“贞媛坊”。贞媛逝后两年,“乾隆十九年(1754年)立”,距今有260年。

  它的主人叫姓胡,名秀温。她是张家的好媳妇。

  张可前后裔、年近九旬的长江大学退休教师张凤材老人说,其祖墓祠堂在便河沙石北岸附近,贞媛坊在九十铺及张家巷墓前。“贞媛坊”立起一段凄美的故事,胡氏太太她的贞节美名一直流传至今……张氏后人大都知道。

  张氏后裔说,“胡氏太太”从小与张家缔结姻缘,18岁时,就在婚前一个月,张可前幺子16岁的张毓参病亡。她守节60余载,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孙成人,贞节美名远扬,逝后葬于张家巷,御赐“贞心千古”四个大字,并由清廷拨款建贞节牌坊。

  文献记载,“贞媛坊”有二处,一处在张三巷,一处在九十铺上街(现胜利街西沙隆达广场处)。

  胡秀温,又名贞媛。1668-1752,生于康熙7年正月初四,“得寿84岁”。荆门沙洋人,礼部侍郎胡作梅的妹妹,通议大夫胡振翼的三女儿。贞媛也是才女诗人。

  贞媛自幼聪敏、贞静、不妄言笑。读《内则》、《烈女》诸书。一日,兵部左侍郎张可前携儿张毓参来荆门拜会胡振翼,15岁的胡秀温“隔帘望郎”定亲事,心下十分中意。约定三年后成亲。

  不料,张毓参在婚期来临的前一个月病亡。未婚夫早逝,贞媛痛不欲生,绝食“十有一日,誓以死殉”。四次欲殉情自尽,被家人及时发现救回。张毓参下葬后,胡秀温伏在未婚夫的墓前痛哭不止。后来父亲多次劝她另适成家,胡秀温执意不肯。

  一晃十余年过去了,贞媛年已年满30岁,恰遇张可前大寿,一直望门守节的胡秀温决意“鞋底藏书”向公公张可前表明心迹,取得张家儿媳的名份。

  贞媛送上的寿礼是她连夜赶做的一双鞋,寿宴后,张可前试穿鞋子,大小十分合脚,却感到脚底如针扎。他脱鞋细看,里面有一封血书,称其十多年来一直望门守节,并愿以儿媳身份为张毓参终身守节。张可前十分感动。从此,康熙戌寅冬十一月,贞媛正式过门。张可前专门为她建了一座“剑楼”,并将张毓参的侄子张旋筠过继给她当儿子。

  到张家后,胡氏太太将心血都用在抚育儿孙上……她含辛茹苦地抚养张旋筠成人。张旋筠视胡秀温如亲生母亲。

  张旋筠因病去世。白发人送黑发人,胡秀温一下子苍老了十年。悲痛欲绝的她专门为“儿子”写诗文悼祭,令人扼腕。此后,胡秀温更是将全部精力都转移到悉心教育孙儿孙女们上来。晚年的胡秀温,深受儿孙们的敬重。胡秀温教子守贞的美名传。乾隆下旨拨款为其修建贞节牌坊,以彰其德。

  据张凤材老人介绍,胡氏太太曾续写过张氏家谱,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题下了“增锡洪材,煌城钜泽,相烈在鑑,治本荣培”的16字族谱,张凤材老人就是“材”字辈。贞媛牌坊南15米处有一墓冢(早年已平,现为民宅区),文献称为“贞媛张、胡氏墓”,指的就是她。张可前后裔张嗣豹说,小时候住在岑河张场,曾经跟母亲来沙市走亲戚,就是在张家巷。记忆中,有一块“张家地址”界石,南边有一座墓,墓前有石碑。墓前不远处是高大的牌坊……

  监利人戴俊曾为墓主人撰传“得寿84岁,若节67年”的石联诗句。贞媛在世时,也曾著有《筠心阁诗集》一部。

  贞媛家世“荆门四胡”康熙帝为其哥写“悼词”

  贞媛胡秀温有四个哥哥,人称“荆门四胡”。

  据《胡氏族谱》记载,其先世由江西迁居湖北荆门,始祖胡允秀,历经胡海、胡一元、胡琏、胡之明四世至胡振翼,胡振翼生四子,依次为胡作梅、胡作相、胡作柄、胡作楫,在清康熙年间,步“公安三袁”一样,皆以文学闻名,均有作品传世,时人称之“荆门四胡”。胡氏四兄弟与钟祥才子李苏、李莲等在钟祥组织“金河诗社”,在荆襄一带盛极一时。胡秀温本人也是著名女诗人。胡作梅(1653—1718)湖广荆门人,今沙洋县李市镇新城村。康熙十七年(1678年)中举,二十一年(1682年)中进士。授任翰林院检讨,负责国史编修。1694年,康熙帝在宫庭召见胡作梅,命其即席赋诗,一首《春日早朝》获赏识。1694年出任巡陕西督察学政。1708年擢升为国子监祭酒。次年升任少詹事。期间,国库米仓被盗,平民张三等人被指作盗贼拟处死刑。时任刑部尚书的张廷枢认为量刑偏重,主张改判充军。康熙帝认为张廷枢蓄意破坏国法,将其下狱。时胡作梅据理力争,张廷枢得以获释。1711年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大学士。随后两年出任浙江、江西等地科举考试主考官。1718年8月随军督理军饷粮草,病逝于征途。赐祭葬故里(今沙洋县李市牛蹄桥),康熙帝亲拟祭文,以表彰其生平贡献。著有《听真阁集》,有诗文十多篇存世。

  清同治版《荆门直隶州志》载康熙五十八年谕祭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胡作梅文:“鞠躬尽瘁,臣子之芳踪;赐恤报勤,国家之盛典。尔胡作梅性行恪醕,才能称职。自服官以来,历有年所。方冀遐龄,忽闻长逝。朕用悯焉,特颁祭葬,以慰幽魂。呜呼!宠锡重垆,庶沐匪躬之报;名垂信史,聿昭不朽之荣。尔如有知,尚克歆享。”

  胡作梅子胡克宽(?—1745年)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戊子科举人。任内阁中书舍人,掌管文书、典籍。不久升松江知府(今属上海市)。曾主修筑江浙海堤。停职回沙洋服母丧三年后,任云南大理知府。期间开仓贷粮,存活饥民。卒于任内。

  胡作相,生卒年不详。康熙五十三年(1714年)癸已科举人。随长兄胡作梅在北京为幕友。厚重端凝,不苟言笑。年五十四岁卒。专攻古典文学与经史。着有《三峰轩诗草》诗文集,有诗作多篇存世。子胡克毅(俊),举人,曾任四川简州牧。次子胡克柔,贡生。

  胡作柄,生卒年不详。康熙五十三年(公元1714年)甲午科举人。曾任浙江仁和知县。学博才高,长于诗、古文、词。著有《瀌衮山房诗》、《荆门旧闻录》、《荆门耆旧纪略》等。现存诗作近50篇。

  胡作楫,生卒年不详。康熙三十六年(1697年)拔贡,进国子监。学贯经史。35岁时病逝于北京。现存诗作2首。

  胡在恪在《荆州府志.备遗》对“荆门四胡”有记。

  胡在恪1628-1710,胡作梅的侄辈,其父胡克敬。胡在恪历官刑部郎中,江南提督、学政。栽培贫寒人才,出任江西驿盐道,代理江西提刑按察使,平反冤假错案。湖广总督迈柱请他当顾问,校正《湖广通志》,主修《荆州府志》。仅存《真懒园诗集》,胡在恪曾为岑河华严寺撰写碑文。82岁卒,从祀乡贤祠,《江陵县志》有传。不过胡在恪本姓杨,入赘江陵胡氏。其父很严,每用砚台击其背,老来发痛。

  官至清国防部副部长的江陵人

  张可前,1624-1707,其父48岁生他,少聪颖。顺治九年(1652年)进士。初任瑞州府推官,催漕粮有功;勘问刑狱认真,平反许多冤案。提授吏部主事,不久升迁郎中。

  补文选郎中,历左右通政,太仆、太常二寺卿,副都御史。上书建议在兰州设将军,以控制河西边境,被采纳。升刑部侍郎转兵部侍郎,掌管满洲八旗官兵。

  先未几,乞养还乡,享年83岁,葬邑东杨林口(据说今杨林堤路东部),有《宛在轩诗集》思儿心切故名宛在轩。

  他曾建议分段修堤,各负其责,免得推诿。《江陵县志》、《江陵县水利志》等均有其传。

  清朝初年,天下甫定,顺治帝福临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。

  但那时,满洲贵族集团把持朝政,一般汉族官员,大多唯唯诺诺,惟有兵部侍郎张可前“望实隆茂,发言建策”,因此,他极受顺治帝倚重。

  兵部侍郎是六部臣僚中掌管军事的副职长官,清顺治初年,福临即位,由于八旗劲旅由马上得天下,顺治帝对于九州大地的地理知识所知有限。张可前常将神州大地的各处地图搜集整理出来,悬挂在皇帝办公的乾清宫墙壁上,为顺治帝讲解各地的山川走向,河湖分布,以及地方的物产风俗等,令顺治帝“坐览皇舆之胜、江山万里如在黼案玉几之前”。对于清初统一全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
  张可前家在三湖边上,张可前上奏顺治帝,说是故乡临水而居,湖波侵垄,父母双亲年老体衰,故而希望能致仕返乡,归养父母。顺治帝要他将这一带的地形画出来,解说清楚,再派人前来察勘。当使者返京说明实地考察的情况后,顺治帝“嘉其诚孝”,照准其请。这事当时在汉族官员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,大臣陈廷敬还特地写了一篇《送张著汉侍郎归展先垄序》,广为传播。

  相传张可前回家之后,有一对鹤鸟相伴栖息到他家附近的芦洲里,“自衔草芦为巢,巢高五尺,围大倍之,岁孕两雏,其中积雏以十数。客至,则击柝为符信召鹤,鹤辄率其所孕雏,翔舞庭中,客去然后已。自是以为常,鹤不去湖者十年余,著汉(即张可前)亦家居十年余。”这事传开之后,许多过往官员都绕道前来观赏,所以张可前居住的那一带即被称之为“鹤湖垸”。现在,“鹤湖垸”的地名大约记得的人不多了。

  在《江陵县志》中,载有胡在恪撰写的张化成传记,提到张可前1695年写的《江汉两堤各筑永不相协碑》。在同一个水系内,应该共担共享水利利益。但上下游常常割裂,甚至推诿。各修各堤,各负其责原则最终为大家所接受。

  此碑的背景是在17世纪50年代,汉江沙洋堤面临完全崩塌的危险,除了自然因素,明末大动乱和满族征战为灾难的爆发提供了条件。1655-1656年间的沙洋堤的修补,共投入340870个劳动力,花费3.4万多两银子。荆门出40%,江陵、监利、潜江、沔阳各出15%。

  1660年,安陆府同知借口沔阳给监利提供了帮助,提出荆州府也应该通过“互协”方式定期参与沙洋堤的维修。由于派来收取分摊建设费的小官吏强取豪夺,荆州人民怨声载道,江陵精英人物张化成,其传记中报道了这件事——带领江陵绅士代表团向省政府申诉。经过省级官员、地方官员和两府绅士的协商,他成功地使这一“互协”制度被废除。

  在荆州南门外天王寺,我曾看到一块古碑,《荆州天王禅寺中兴碑记》,康熙元年撰文立石。由赐进士第正议大夫刑部左侍郎张可前篆额,前住南康云居现住黄梅四祖晦山戒显撰文,赐进士第都察院江西道监察御史洪之杰书丹。

  荆州天王禅寺中兴碑记,记载了中兴天王寺的沙翁海禅师事迹,他是开山之祖,名道悟,渚宫人,法嗣是龙潭崇信。

  碑记还表明,距寺三里的铁佛寺,是天王退居处。铁佛由岳飞征湖南时的一口废钟化成。荆州天王寺与天皇寺庙同出一门。天王寺创于唐,毁于宋,重建于清顺治间。天皇寺天王寺不存而天皇寺得保,大概是后周时诏废浮图,唯天皇寺有张僧繇所绘先圣象独存。

  在北京王佐胡同25号永寿庵,顺治十七年春月《重修永寿庵碑记》其上也刻有“吏部员外郎张可前”,立此碑的是二十一位吏部和都察院的大臣。

  张可前交谊与诗作

  张可前与荆门人士多有交谊。周昌,字培公,1632 -1701 ,文武兼备,刚正毅勇,阻击吴逆(三桂),围剿陕甘耿精忠、王辅臣叛军的元帅,清朝第一副地图的绘制者。晚年,他诗赠兵部左侍郎张可前:“青山作障水环洲,遥念名园花事稠。别后孤舟对明月,归来卧病又新秋。门无剥啄皆因懒,邑有流亡徒抱愁。何会与君重会面,晚风同上仲宣楼。

  《沙市志略》记载:沙市刘公祠(祀西汉江陵县令刘昆)曾有张可前撰写的楹联:“考绩尚循良,自公而外,表表名流,试向这长者一言,更谁担当得起读书先器识,由汉以来,煌煌国史,每读到偶然二字,令人寻绎不穷。”被中华祠堂楹联传世。刘公祠遗址在今荆沙河白云桥北。

 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十四日,康熙帝和重臣们唱诗,丽日和风被万方,康熙帝数十行长诗中都巧妙地赞美了一人,“调闲六御腾康庄”指的就是太仆寺卿张可前。太仆寺,主要负责京畿、北直隶、河南、山东地区的马政事务。鸿胪寺,掌管朝会、筵席、祭祀赞相礼仪。

  此诗后来被《清诗汇》收录,又名《晚晴簃诗汇》,编者是段祺瑞选出的大总统徐世昌。

  ★鹤湖

  鹤湖深且阔,恰与门相对。荷花鸟掠来,月影风荡碎。

  冷冷风露中,湖月明如鉴。诗酒是吾愆,此愆不须忏。

  ★观边图

  平沙漠漠雁飞还,千里黄河到处湾。

  但使玉关能咫尺,不教人上望夫山。

  ★赠孔伯靡(改名换姓隐居三湖的朱元璋后裔)

  翩翩游子兴如何,千里无家独著书。

  落日云山堪怅望,秋来天地一萧疏。

  清言向我频飞动,吏态逢君得扫除。

  浊酒黄花官舍冷,短檠留醉夜窗虚。

  ★落帽台

  北伐还京国,司徒拜虎贲。竟遗王景略,独爱孟参军。城郭藏兵气,风波送古人。山僧开碣石,尊酒读遗文。

  在张可前7世孙张嗣豹家中,我们看到了同治年间的手抄本《张氏族谱》。族谱记载,张可前宦迁荆楚大地的始祖张福,原籍陕西潼关陇山。首迁荆门,二世祖迁江陵,三世祖由杨家桥迁沙市。旧谱被如春带到川西。1980年代,川西张氏族亲曾来荆州寻访。“增锡鸿材嗣,学宗元圣全,明礼复达义,忠孝克绍先。”这是张氏清末重订的二十字派序。因为前谱按照五行,多有重复,长幼难分。四代单传,五世祖就出了张可前、可久两兄弟。可前为“司马”,迁鹤湖,可久称中书,居沙市。张可久是文才见长。

  张可前生了六个儿子,致仕后和后三子住在鹤湖,前三子住在沙市,不过,后来都外出做官。

  鹤湖六世祖四房应城公,五房纳溪公,六房毓参公乏子。若孙也自潼关迁江陵。

  工作于荆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张嗣豹听族人讲,邓小平首任妻子张锡瑗就是他们的族亲,据悉,张锡瑗,河北省房山县人,1907年生,1926年她和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相识,张锡瑗既美丽端庄又温柔可爱,邓小平称她“少有的漂亮”,1928年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他们结婚,可惜不到两年,仅23岁的张锡瑗便因产后风去世,女儿也随之夭折。

  张可前的父亲张化成,1594-1667,明神宗监生,出任广东归善县丞。1640年旱灾蝗虫,他捐赠施粥,救活多人。1641年,张献忠农民军起义,尸骨遍野,化成收埋尸骨上万具。

  1642年,其母亲去世,闯军忽然到来,化成裸哭,闯军太息而去。修汉江堤,官员中饱私囊。化成上陈,革除弊端。73岁终。入乡贤祠,《荆州府志》有传。

  张化成今可见《和司马张别山先生》诗,张别山即为张居正孙张同敞,抗清烈士。

  谁将微力固范疆,甘与同灰岂俟商。

  体碎神全忏得所,心坚臂断不知伤。

  已为彩凤归天上,懒化帝鹃返故乡。

  慷慨当年弹指事,悲歌千载痛人肠。

  张化成,本来有个弟弟化美,但早卒。

  张可前弟弟,张可久,与元曲家同名,有山坡羊·潼关怀古,潼关这是张氏在陕西的老家。

  张可前的长子毓瑞,湖南慈利教谕、浙江丽水县令、云南石屏知州,生于顺治十三年,卒于康熙四十二年,归葬江陵西关外秘师桥,著有《雨亭集》。

  次子毓碧,1660-顺治十四年,字凤集,累官至云南知府,直隶井泾道,卒于任上,在云南修学宫,创办义学,并育婴堂。时吴逆始平,对流民发给耕牛、种子。民生民深感恩。归葬八岭山窑湾坡。毓衡,除训导不就,有退巷集,毓霍,1667-1719。应山儒学教谕、四川纳溪知县,刚一下车,就贴出告示。清官卒于任。留诗数千篇,毁于火。

  毓霍的儿子旋筠,1690-1732,8岁时过继给叔父毓参。嗣母胡氏贞女,笃孝,撰湖北人名诗《湖北诗佩》数十卷。学者善其有表彰前贤之功。年四十六卒。

  因为在家伺母,没有外出应试考官。

  张可前的几个儿子为官都是清正贤良,都是40多岁英年早逝,卒于任上。

  张家儿媳才女胡贞媛的诗

  张可前的儿媳美名千古。从她留下不多的诗歌中可见其才情,其苦心,其贞节,其深情。这是清朝中叶,一位官家之后,农耕乡妇的寸心写照,呕心沥血,读来令人感怀,令人断肠。

  ★玉壶寺舟中励志诗

  兹山何嶙峋,兹水何澄澈;

  山坚不可磨,水清不可涅。

  嗟哉薄命人,蓬闱離未结;

  忽来破镜凶,永作生死别。

  微躯那复珍,拼同朝露灭。堂上特钟情,永夜俱环列。从容顾儿言,阿儿何太决?岂谓能轻生,遂命闱中杰。张氏上有翁,暮年垂耄耋。张氏下须嗣,枯枝滋萌叶。惟难在立孤,而易在死节。斯言岂不然,毋乃多周折。老泪日未干,苦口日未辍。委顺白发心,匍匐临衰。樽酒奠良人,肝肠寸寸裂。瑶琴弦未张,高曲已终阙。生未绾同心,死当同穴絰。何以报良人,凛此方寸铁。登堂拜姑舅,苍苍双鬓雪。入室抚孤儿,茕茕一点血。仰事抚育间,何忍轻弃绝。甘心茹荼苦,蝇勉完名烈。我闻古娲皇,只手补天缺。

  ★述祖德勉儿旋筠

  张姓本连天,源流悉可数。余虽巾帼中,尝得读家谱。在家有横渠,理学缵圣绪。厥后日繁昌,世向关中住。自明福一公,宦郢遂家楚。陇山迁江陵,再传厚锡祖。笃生我太公,方正而古处。捧檄博亲吹,归善站微糈。……

  ★寄语旋筠儿

  辛苦江天五夜灯,男儿壮志在飞腾。分阴莫遣轻相掷,断我机头累寸绫。

  ★闻孙子读书声

  才听呱呱绣褓中,喔咿声又出房栊。细思夜静鸟啼处,恰是当年课乃翁。

  ★哭亡儿旋筠

  岂不知余老,飘然何处归?心摧珠堕掌,泪逐血沾衣。绕膝情如昨,承欢人已非。拭眸频怅望,即得迈霜闱。只应儿哭我,偏我哭吾儿,白发无多日,黄泉是见时。俭勤遵祖训,孝友畏人知,课读嗟何益,遗文未忍披。一病未经旬,溘然丧此身。可怜梦魂里,失口唤筠儿。忆昔逢元旦,承颜索和诗。

  而今犹此日,抚榇撰哀词。

  乐事随除尽,愁根旁晓滋。

  不堪悲早寡,迟暮更无儿。

  ★涝后弟作相适至

  万顷湖光一抹烟,柴门遥对水连天。

  孤帆忽落垂杨畔,阿弟欣来落照边。

  渺渺离怀悲往日,寥寥欢会值凶年。

  盘餐寂寞还须住,幸有河鱼不取钱。

  还有《桂花》:天香分得一枝来,只伴嫦娥独自开。

  读《出师表》:当年遗憾知多少,寂寞愁风处处悲。

  《宛在轩》:亭亭水中央,幽人间俯仰。……

  《藕塘》:一泓深且清,……拾得藕如船,还忆莲心苦。

  旋筠的诗

  ★贫况

  薄粥两餐连菜啜,清汤一盂少盐和。

  饥来杀尽三彭鬼,兴到吟成五噫歌。

  傲骨许抛不许折,困心为福岂为魔?

  萧条门户人来少,惟有青山绿水多。

  ★晓过承天寺

  鸡鸣人半起,曙色渐东升。月落孤城外,云生古寺中。

  杂花披晓露,高树卷秋风。自是禅堂净,尘心到此空。

  他笔下的一城一乡境况,清贫至此,安贫乐道,卓尔不凡,坐而化禅。他还曾经发出启事,《征十郡先贤遗诗》,然后,“屏息鹄俟,拭目鸿来”。他写道:“盖闻日丽中天,鼓吹祰文明之运;风行南国,管弦播正始之音。蕴璞玉于荆山,XX异类;芳兰于楚水,秋杜同情,赋就锦心,宜灿新编而绵旧;歌成白雪,亟述既往以诏将来……”两餐薄粥,荡其才情。

  在张可前故居前触景

  在岑河张场,我们请老人忆旧,抢救一段人文;踏访张宅旧址,感受农耕意趣;我们查阅地方志,看人物小传,录先贤留存的诗文。触摸他们曾经的热血和脉搏。

  岑河镇副镇长李艳,文化站长李发国,张场村支部书记陈大庆岑参书画院、岑参文化研究会相关人士黄祥鑫、张国大等等一同考察、收集史料。

  93岁的张忠典、78岁的张良才、67岁的张嗣龙等等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清廉官员的家世和家风。

  我们眼前的张场,曾几时是可前告老还乡的居所,东三湖,南鹤湖,北丫角,西豉湖。闲云野鹤,鹤栖仙境。高台之上,曾有可前的茅屋,可前之后,张氏子孙繁衍,聚居成一条曲尺老街,石板路,老宅院。直到1980年代依然是当地的中心,乡驻地曾设在此。繁华落尽,霜冷长河。 早先,张氏子孙保存有张可前公的绢本画像,每到梅雨季节都小心翼翼请出来祭拜、光晒。张家台的木梁,高大宽厚,雕龙画凤,可惜毁于一旦。今天,我们能看到的仅有屋场的旧址,荒草、断壁,瓦砾……张氏后人一代代走出去,参军的,考学的,做生意的,做官员的……你还会回到你的故园、你的母根,重拾家族、守望家乡的记忆,凭依一缕乡愁吗?!

编辑: 管理
  • 荆州新闻网微信

  • 无线荆州APP

  • HI荆州抖音号

  • 跟着小风走微信

  • 江汉就业通微信

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荆州新闻网、荆州广播电视台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
2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荆州新闻网"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3、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,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