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

e线民生热线: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0716-8445200

双亲成功捐献遗体 女儿又签下遗体器官捐献协议

来源: 江汉商报 2015-01-16

  “妈妈对你的愧欠,请你包涵。请可爱的女儿一定要完成妈妈乐捐遗体器官的愿望……”日前,一封母亲写给女儿的家书,揭开了一个二代人自愿捐献遗体器官的感人故事。

  2010年,方文(笔名)的父母同时签下遗体器官捐献协议,次年,在父亲遗体捐献成功后,年仅50多岁、身体健康的方文也坚定地签下了遗体器官捐赠协议。夫妻同捐遗体器官、女儿随后效仿,这样的事例在荆州遗体器官捐献工作开展以来,尚属首例。

  是什么让这个家庭义无反顾地支持遗体器官捐献工作?这个家庭经历了什么样的感人事情?连日来,经过本报记者、市红十字会负责人反复沟通,方文终于答应接受记者采访。

  顶着压力 帮助父母捐献遗体器官

  2010年7月1日,方文80岁高龄的父亲前往荆州区迎宾社区居委会参加党员会议,会议上午就已结束,但方文的父亲下午2时才回到家。“几分钟的路程,父亲怎么走了这么久?”方文心生疑虑。询问下,方文才得知父亲突感浑身乏力,身体十分不适。

  在床上躺了好几天的父亲,开始向一直在侍奉双亲的方文交待身后事,“我去世后不要大操大办,放鞭、烧纸太乌烟瘴气。”

  方文的父母都是湖北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员工,思想十分开明向上。方文最常听见父母唠叨的一句话就是“现在的社会这么好,还有什么好抱怨的,该好好回馈社会才是。”

  “父亲是不是想更有意义地离开人世?”方文一边揣测着父亲的心事,一边前往市红十字,拿了1张遗体器官捐献协议书。当方文试探性将协议书拿到父亲面前时,父亲笑了。“我至今都记得他当天灿烂的笑容!”方文回忆说,协议书上需要捐献者亲笔签名和按手印,那时,她的父亲手臂已无力,只能艰难地一笔一画、歪歪扭扭地签上姓名,颤抖地按下手印。“第一遍手印按得太轻,手纹不太清楚,没想到他又使尽全力,重重地按了一遍。”说着,方文红了眼眶。

  随后,方文及其母亲也签下了遗体器官捐献协议。“当时,我的弟弟妹妹担心别人说我们不孝,十分反对,后来,在父母的劝说下才同意。”方文说,当她将3份遗体器官捐献协议交给市红十字会时,市红十字会只收下了她父母的,“他们叫我不着急,以后再交。”

  2011年、2012年,方文的父母因病先后去世,并在方文的代理下,成功地捐献了遗体器官。如今,她父母的两对眼角膜已帮助4人重见光明。

  56岁生日 送给自己“最特别”的礼物

  方文年轻时给人最深的印象是“我行我素”,而这种“我行我素”并不是表现在性格怪异、特立独行上,而是与一些传统的陋习格格不入。

  “我从小就和父母一样,不喜欢放鞭、做法事之类的。一到这时候,我就躲得远远的,绝不参加。20多岁时,我有了捐献遗体的想法。”方文说,年轻的她虽然只是沙市床单二厂的一名普通工人,但是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,只想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,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。

  2011年农历12月8日,在父亲辞世半年后,方文迎来了她56岁的生日。这个生日,她想为自己送上一个特别的礼物。

  “那天,我的独生女儿小祎从武汉来看望我,我将一份遗体器官捐献协议书摆在了她面前,要她在亲人签名处签字。她吓得只往后退,流着眼泪说‘不’。”方文告诉记者,她在1996年便与小祎的父亲离婚,只有小祎最适合帮她签字。

  “能捐献遗体器官是我今生最大的心愿,也是最大的幸福,你不要自责。捐赠遗体器官,还能帮助到更多需要的人,何乐而不为……”在方文反复劝慰下,小祎含泪按下了手印。

  如今,身体健康的方文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出门旅游,但无论她走到哪里,都会随身携带“人体器官捐献卡”。“器官捐献是有时限的,我怕一个人在外地若有不测,来不及捐献。”方文从口袋掏出她的“人体器官捐献卡”反复摩挲。

  我市共接受遗体、器官捐献33例

  记者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,我市于2009年、2013年先后开始接受遗体、器官的捐献。目前已接受遗体、器官捐献33例,仅去年就接受遗体6例、器官12例。

  “遗体、器官捐献工作刚启动时很艰难。受传统殡葬观念的影响,大多数人并不接受遗体、器官捐献行为,甚至是排斥。近两年,随着思想观念的开放和人体器官捐献立法的完善,遗体器官行为开始被更多的人接受、支持。”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刘辉敏说。

  记者手记

  请给捐献者及家属更多理解与支持

  从拒绝采访,到不愿透露自己及亲人的真实姓名,方文给出的解释是:“害怕别人在身后指指点点。”方文说,在其父母成功捐献遗体后,身边很多人对她不理解,甚至觉得她不孝。

  初次与方文见面时,她拿着好几份报纸。这些报纸上有一个共同点,都报道过与人体器官捐献有关的事例。“看到全国各地有那么多人捐献遗体器官,我觉得自己不孤独。”但从她的神情中,记者还是看到几分无奈。

  尽管遗体是医学科研、医学教学不可缺少的资源和材料,可用于病理学解剖和医学教学,能为医学领域的进步作贡献,器官能帮助更多的人重获生命与健康,但受“入土为安”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,少数人对遗体捐献不理解。

  每个人的生命终结是无法抗拒的,谁都无法延长自己生命的长度。然而,遗体器官捐献者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延展了生命的宽度,令我们感动。请更多的人,给捐献者及其家属更多理解与支持,让捐献者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,让人体遗体器官捐献工作更好地开展。

  方文向记者展示她的“人体器官捐献卡”。(文/图记者李飞霞) 

编辑: 管理
  • 荆州新闻网微信

  • 无线荆州APP

  • HI荆州抖音号

  • 跟着小风走微信

  • 江汉就业通微信

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荆州新闻网、荆州广播电视台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
2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荆州新闻网"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3、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,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