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

e线民生热线: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0716-8445200

《荆州骄傲》之青铜剑、贝雕:用时光雕琢出荆楚神韵

来源: 荆州电视台 2015-05-07

    荆州新闻网消息:收藏一座城市的荣耀,诉说荆州儿女的骄傲。我们的家乡——荆楚大地是一片神奇的土地,我们的脚下埋藏着很多先祖留下的宝藏,在这里出土了大量令世人瞩目的文物。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有那么一把剑的名字为许多人所熟知。古人曾用“淬如芙蓉始出,烂如列星之行”来形容其珍异贵重,而现代人则冠之以“天下第一剑”的美誉。是的,这把宝剑就是在我们荆州出土的越王勾践剑。

    1965年12月,在穿越2400多年的悠悠岁月后,国家一级保护文物、我国收藏的第一号名剑,越王勾践青铜剑,在江陵望山一号楚国贵族墓出土。发现时这柄剑外套有漆木鞘,剑通高55.7厘米,宽4.6厘米,柄长8.4厘米,重875克。剑首向外翻卷成圆盘型,内铸有间隔只有0.2毫米的11圈同心圆。格的正面用蓝色琉璃、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几何花纹,剑身两面满饰黑色菱形花纹。在靠近剑格的地方,有两行鸟篆铭文,分别为“越王鸠潜”“自作用剑”。

    越王勾践剑出土之后,仅在湖北有过短期展出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之前的三十多年间,这柄剑一直是“藏而不展”。直到1999年4月,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前夕,越王勾践剑先是运抵首都北京作短期展出,后在国庆节运回湖北省博物馆,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,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内,吸引了十多万市民进场参观。这柄宝剑如此精美、如此珍贵,世界各地的的专家学者都为之惊叹,而在荆州,一位名叫张云的人,也对它有着深厚的了解。

    原来,越王勾践使用的佩剑不是简单地叫做“越王勾践剑”,它有自己的名字——“纯钧”。史书上就有形容纯钧宝剑的词句,“虽复倾城量金,珠玉竭河,犹不能得一物”。古时的百炼成钢、精湛的雕工艺术及深厚的文化内涵,深深震撼着张云,从一开始的收藏各种越王勾践剑复制品,到后来慢慢变成了亲手打造青铜剑。从小就学习过金属加工手艺的张云,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,能做出能和古代青铜剑媲美的宝剑。

    张云下定决心要亲手做出越王勾践剑,这谈何容易。首先,这把纯钧宝剑的雕工极其精细,纯手工青铜剑剑刃上的精磨技艺水平,完全可以跟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。另外,制造它还有两点最难的地方,一是整柄剑每个部位的金属成分都不一样。第二,破解纯钧千年不锈、依然锋利无比的秘密。

    经过专家们分析,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、锡以及少量的铝、铁、镍、硫组成的青铜合金,根据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,铜和锡的比例也不一样。剑脊含铜较多,能使剑韧性好,不易折断;而刃部含锡高,硬度大,使剑非常锋利;花纹处含硫高,以保持花纹的艳丽。不同成分的配比在同一剑上铸制,采用的是复合金属工艺,分两次浇铸使其复合成为一体。为了仿制这一高超的技艺,张云已经记不清自己究竟试验、失败过多少次。

    至于千年不锈的秘密,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等有关专家进行了科学测定,越王勾践剑的主要的成份是青铜和锡,还含有少量的铅、铁、镍和硫等,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,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。为了掌握正确的化学成分比例,张云也没少下功夫。

    功夫不负有心人,从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到四十不惑的成熟男人,张云的青铜剑铸造、雕刻技艺越来精湛。2007年高仿越王勾践剑获湖北省第三届旅游商品大赛金奖;2011年高仿越王勾践剑获湖北省第三届绝技绝活大赛银奖;2012年高仿越王勾践剑被评为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精品;2013年仿越王勾践青铜剑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获“巧夺天工金马奖”金奖。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长杨自鹏对张云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赞赏,还为他题写了“第一剑”三个大字。 如今,张云的越王勾践剑已经做得炉火纯青了,他正向新的领域挑战,接下来他想仿制100把青铜名剑,重现中华文明之光。

    其实,制剑是一门奢侈的艺术,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。当我们问及张云这项“工程”所涉及的成本时,他很淡然地说:“ 对我来说已经不太存在成本观念,看剑、欣赏好剑的过程就是最好的享受。”也许,所有的匠人都有这样一颗执着的匠心,在他们专注于手中的艺术时,就是最快乐的时光。张云将十多年的时光用在青铜剑的雕刻上,而洪湖的简昌木把自己的人生都雕刻在了小小的贝壳上。

    简昌木师傅的工作间十分简单,但他的作品却是巧夺天工。白孔雀羽毛根根分明,紫葡萄颗颗晶莹剔透,红牡丹花瓣生动逼真,贝雕作品中翎毛花竹、花草果木、亭台楼榭、古今故事一应俱全。其中,反映洪湖湿地风光的作品象一首抒情的小夜曲,勾画出荷、雁、芦、鱼、蛙等湿地自然景物,如此精湛的雕工实在让人赏心悦目。

    简师傅从小枕着洪湖浪长大,洪湖里种类繁多的淡水贝,就是他儿时的玩具,身边也不乏许多用淡水贝进行雕刻的艺人。上世纪60年代,洪湖广招人才,将贝雕民间艺人召集一起,成立了贝雕工艺美术厂,专门从事淡水贝壳雕刻生产。1973年,由洪湖市贝雕厂设计的《白孔雀》,在广交会上被我国常驻联合代表选中,作为礼品带到联合国。1978年,自幼喜爱美术的简昌木应招入厂,开始向师傅学习。那时,简师傅毫无雕刻基础,哪怕做最简单的活也经常被砂轮割到手。

    当时厂里的几位师傅都有着高超的技艺,而且还有几位是那个年代难得的大学生,简师傅敬重他们,更羡慕他们,也想学到他们的手艺。于是,简师傅咬牙坚持了下来。三年下来,勤奋又有天分的简师傅已经出师了。1976年,厂里让他加入攻关小组,制作一幅参加当年广交会的作品。挂到人民大会堂的作品“丹江之春”。

    大型贝雕画《丹江之春》在当年的广交会上,受到了外商的称赞,引起外贸部,轻工部的重视。广交会后,这幅作品被送往人民大会堂,悬挂在湖北厅。自己的作品被挂到了人民大会堂湖北厅,这可以说是对手工艺人最大的肯定了。欣喜之余,简师傅又和几位同事制作了一幅全国参赛的立体舟船。平常大家看到的贝雕都是半浮雕形式,这立体的的贝雕难度要大得多,雕刻起来容易歪斜,选料也不简单。

    洪湖淡水贝雕取材于本地资源,洪湖淡水珍珠蚌,它晶莹明净,质地光滑,纹理变化万千。简师傅使这个不为人注意的“小玩意”,进入了艺术的殿堂。《立体的舟船》让全国同行大开眼界,作品屡屡获奖,简师傅更有信心了,厂里也非常重视他,还专程派他到大连学习深造。

    上世纪九十年代,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,一部分工厂不能适应新的环境,纷纷倒闭,洪湖贝雕工艺美术厂也在那段时间解散了。因为贝雕手工制作劳动强度大,很多人不愿意继续这门手艺,都改行做了轻松的行当。看见贝雕艺人大量流失,简师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他无法改变别人的想法,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自己。

    一片沾着泥巴的河蚌,在简师傅的手中变得如此精美,羽毛散发着淡淡的光彩,细微处的纹路都那么逼真,这一切的美好都源于简师傅整整37年执着的坚守。贝雕的工艺确实复杂,设计、选料、绘图、雕刻、粘贴、上色、上漆、装裱等等,可是,就是这样的繁琐的工序,才能制作出精美的作品。用洪湖的贝壳绘制出最美的洪湖景色,这是简师傅对家乡的热爱,对艺术的执着。

    如今,37年过去了,简师傅还在继续创作,一刻也不肯歇息,偶尔到洪湖里选到满意的贝壳,那就是他最快乐的事。

    与选择贝壳一样,简师傅也在挑选贝雕的传承人。2013年,洪湖淡水贝雕入选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但是,贝雕技艺的传承却出现了断层。现在,简师傅收了三名徒弟,他希望早日把徒弟带出来,希望更多的人一起参与贝雕产业发展,组织、恢复贝雕生产,抢救、传承贝雕工艺,让洪湖贝雕焕发新的活力。

    为了将洪湖贝雕推向市场,土生土长的洪湖人周爱红也在努力,从2005开始,周爱红就开始关注这一民间技艺,并希望简师傅的贝雕工艺能够发扬光大。

    我问过张云、简昌木师傅同样的一个问题,“您认为匠人身上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?”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,“精益求精,对每一件作品负责。”这就是一颗执着的匠心,不论纷繁的世界如何变化,我只看重自己手中的艺术;不论身边的人们如何争名逐利,我只在乎创造艺术时的一份恬淡与幸福。祝福张云、简昌木两位大师,希望他们制作更多令我们骄傲的作品,希望他们的技艺一代代传承,发扬光大。

 

编辑: 管理
  • 荆州新闻网微信

  • 无线荆州APP

  • HI荆州抖音号

  • 跟着小风走微信

  • 江汉就业通微信

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荆州新闻网、荆州广播电视台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
2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荆州新闻网"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3、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,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