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

e线民生热线: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0716-8445200

《荆州骄傲》:回望荆州抗战 铭记烽火岁月(上)

来源: 荆州新闻网 2015-08-16

  荆州新闻网消息:2015年对所有中国人来说,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,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,已有整整70周年。尽管当年的枪声炮火已经远去,但那一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,我们不能忘却。70年前的今天,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,四万万中国同胞终于迎来了大战终结的时刻!8月15号,在这个国人应当铭记的日子,《荆州骄傲》推出第十一季主题节目“我的抗战我的城”,带您回顾那段气壮山河的抗战记忆。

  夏天的沈阳是一年中较为舒适的季节,天空湛蓝空气湿润,人们沐浴着和平的阳光,幸福而满足。然而,对于这座城市的悲惨过去,没有人会轻易忘记。

  “九一八”历史博物馆,修建在事变爆发的柳条湖铁路附近。一座6层楼高的残历碑矗立于此,大碑设计成一页翻开的日历,时间定格在“1931年9月18日”。从这个屈辱的日子开始,我们束手失土百万里,泱泱大国开始在铁蹄下挣扎。

  “九一八”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,而1937年发生在华北卢沟桥的七七事变,则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,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。

  1938年10月25日,日军占领武汉,国民政府西迁,荆州、沙市及公安、石首、松滋一带分别处于入川门户和通往大西南的交通要道,是部队调动和粮秣运输的中转站。作为陪都重庆的前线屏障,荆州人民的噩梦也随之开始。10月29日,日军沿江而上,首次侵占荆州境域——洪湖新堤。

  1939年1月10日,日军飞机首次轰炸沙市。当年的侵华日军画报上,刊登着日军对沙市实施狂轰滥炸的照片。这是荆州沿江一带遭受日军飞机轰炸后的情形、日军飞机轰炸后燃烧的民房、被炸死的无辜儿童、被活活烧死的沙市平民、面对家园被毁,失声痛哭的孤儿寡母……这张张和着血泪的照片,都是日军惨绝人寰的罪证。

  1940年6月8日,日军第六师团藤崎部骑兵和步兵共2000余人,由荆门南下,沿襄沙公路经秘师桥围攻荆州。另一路由潜江经丫角、草市到达荆州。之后,两路日军直接向沙市市区开进。6月8日下午三时,荆沙城区全部沦陷。这组来自侵华日军画报的照片,可看到日军攻占沙市后,在一处碉堡上猖狂欢呼、强迫老百姓举旗欢迎、在古城荆州南门城墙上涂写标语、在中山公园桥上刷写“日华亲善、明朗新沙市”标语。

  侵华日军占领沙市后,很快在多处设立哨卡,盘查行人。并把中山路便河路口至大湾划为军事区。便河路口至临江路划为日化区,让日商、日眷居住。中国老百姓居住的地方,则划为良民区,强迫居民佩戴良民证,进出都要接受严格的搜身检查,如稍有怠慢,就会遭到杀身之祸。日军屠杀的方法极其残忍,在沙市中山路巷口,日军设“刺柱”杀人。从1940年6月至1945年8月,共有2000多人遇难于此。

  一时间,江南城镇被硝烟笼罩,到处是断壁残墙,到处在流血呻吟。荆楚三千里江山,沦为日伪殖民统治区域,江汉锦绣大地成为日军血腥屠场,富饶的江汉平原遭到空前的劫难。而当时的中国,也正面临着最危及的关头。就在武汉沦陷前两日,荆州境内的洪湖燕子窝,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大事件。

  洪湖燕窝镇的新升隆小学内,这块8米高的纪念碑上,有邓颖超题写的“新升隆轮遇难烈士永垂不朽”碑词,原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书写的“洪湖市燕子窝新升隆殉难烈士公墓”墓碑词,以及原周恩来办公室主任童小鹏老人题写的“为抗日救国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”的碑词。这块碑,铭记着一段悲壮而厚重的历史。

  武汉大会战后,国民政府决定弃守武汉,迁都重庆。1938年10月22日,刚刚创刊出版了9个多月的新华日报,在报眼发出大号字体的战斗口号:“现在保卫武汉的战斗,已临到最后关头。我们保卫武汉固然重要,而产生新的力量坚持长期抗战更为重要。”当日下午,根据周恩来的指令,时任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处长李克农,带领《新华日报》最后一批工作人员,乘坐“新升隆”轮船撤离武汉,向重庆转移。

  随船而行的《新华日报》记者郭于鸣撰文回忆当时的情景:船身蠕蠕地向南推动,但是人的脸却都向着北面,遥望着黄鹤楼顶和江汉关的钟,“暂别了!再见在黑暗的尽头!”一群青年的新闻工作者和英勇的八路军战士,唱着“中国不会亡”的歌,荡漾在浩荡的江面上,显得十分庄严。

  “新升隆”轮吨位很小,载有近百人,还装有印刷器材,由于严重超载速度很慢,走了一天,仍在湖北境内。第二天早晨,航行两个多小时后,到达洪湖燕子窝。因为日本飞机常在白天来袭,李克农便让船靠岸停泊,全部人员上岸疏散。直到下午3点半,未见日军飞机飞临,人们陆续上船准备启航。突然,4架日军飞机从长江对岸飞临上空,对轮船疯狂轰炸。

  李克农之子李力曾在《从秘密战线走出的开国上将——怀念家父李克农》一书中,描写这段壮烈的轰炸: “新升隆”号的船头先被炸弹击中,接着船上烟囱被炸,船身失衡后慢慢下沉。敌机转了一圈,回来又投下一颗炸弹,把“新升隆”与它的拖船炸得粉碎。父亲目睹了敌机的暴行,满腔怒火。敌机飞走,父亲把放在地上被子弹射穿的军帽匆忙戴上,与同志们迅速跑到江边组织施救。

  空袭持续了半个多小时,直到新升隆号在熊熊大火中慢慢下沉,船上的人全部被迫下水,岸上的人全都趴在地上,敌机才就善罢甘休。日机轰炸后的燕子窝码头一片惨景,船上近百人伤亡。其中《新华日报》16位记者编辑、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9位同志,共25人不幸遇难。

  西撤的路是如此艰难,抗战的决心是如此迫切。放下悲伤和痛楚,还要继续上路。李克农将幸存者分为两路,新华日报的同志和部分难民到重庆、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携加拿大女护士琼.尤恩及伤员去长沙。翻开尤恩护士1981年出版的回忆录《在中国当护士的年月》可以发现,她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:这一路先步行,后来坐小木船,穿沼泽,过湖区,从湖北的洪湖、公安等地,向长沙方向挺进。我们以后几天的主要食品都是鲜鱼和大米饭,我吃得实在香。过了洞庭湖,渡过湖江,11月上旬终于安抵长沙。我们受到周同志最热烈的欢迎,热烈得使我感到有点异乎寻常,因为周恩来总是很沉着冷静,不容易激动的,没想到我们这几个衣衫褴褛的人的到来竟使他兴奋不已!

  这真的是一段风雨同舟的路程,当尤恩护士一行到达长沙时,另一路新华日报总馆的幸存者还在从沙市辗转至宜昌,等候去重庆的轮船,直到1938年的11月22日才全部到达重庆,从出发到抵达,整整用了一个月时间。当时的重庆作为战时陪都,是所有中国人都注视着的地方。这座城市有一座“国泰大戏院”,因为在抗战时期公演抗战话剧而享有盛名,“新升隆”号殉难烈士的追悼大会,正是在这里举行。我们摄制组也一路寻访到了这个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地方。

  1938年12月5日,就是追悼大会举行的当天,《新华日报》刊发了《追悼本报保卫大武汉殉难的同志》社论,社论中说:“惟是本报产生于抗战烈火之中,自始即为抗战建国而努力,一切言行但求有益于国家民族,赴汤蹈火在所不辞。”很少写诗的邓颖超发表了《敬悼新升隆轮二十五位死难烈士》的吊唁诗。其中有这样的句子:“在保卫武汉的战斗中,你们奋斗到最后,在撤退后艰难的途程上,继续奋斗到‘死而不已’!”

  心头在悲愤,热血在沸腾,却阻止不了日军的疯狂,在占领武汉之后,为巩固湖南岳阳据点,日军又侵占了监利县境白螺矶、杨林山。

  位于监利县白螺江岸的丁家洲,有座被遗弃的飞机场,南面有碉堡一座,西边有地下暗堡20多处,现今保存下来只剩一处,这就是当年侵华日军留下的罪证。该机场于1938年11月开始施工,所有劳力都来自白螺、尺八两地的村民。

  自军用飞机场修成之后,这里成为了日军筑成的固守据点。一九四四年五月六日,美国志愿援华抗日空军的一架战斗机,奉命从湖南芷江机场起飞,前往轰炸在汉口的日本侵略军目标。返航途中,遭到从白螺机场起飞的十多架日军飞机的伏击。

  这部拍摄于2011年的影片《飞虎情缘》,主题为60天情,60年缘,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本尼达与中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感人经历。就在飞虎队与日军激战汉口上空的时候,监利周老嘴的村民们看见一架飞机坠落到湖中。

  本尼达降落点离日军据点,只有一两个小时的路程,情急中,村民罗福世从人群中站了出来,他招呼村民架起本尼达迅速离开稻田,先转移到附近村民家中休息。随后,罗福世又将他带回自己家中。

  迫降陌生的环境,面对陌生的人群,听着陌生的语言,本尼达不能确认身边的陌生人会把他带到哪里?但是村民们以真诚打消了本尼达的疑虑。

  为了营救一位美国的飞虎队员,从农民到游击队到新四军,先后有70多位中国军民,步行了四百公里路程,穿越了日军封锁,终于到达了新四军五师驻地。一路上,本尼达最难忘的是,中国人对他的关爱。

  时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,在本尼达养伤期间多次看望过他。离开五师前,李先念师长送给本尼达一把缴获的日军手枪,和一张自己的照片作为留念。经历60天,本尼达终于安全回到了美军重庆基地。1944年9月,本尼达离开中国,回到美国。然而,中国人民给予他的爱,一直深深地埋藏在他的心中。

  此后的60年中,本尼达念念不忘中国军民的救命之恩。2005年,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,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,邀请美国二战飞虎老兵访华,本尼达正好在受邀请的名单中。60天兄弟情,60年飞虎缘,18年艰难寻找,6500多天翘首以盼,终于盼到了这一天,2005年9月9日。监利县人民为了迎接飞虎老兵格伦本尼达,特意制作了滑竿,就像当年救护他那样,抬着他们心中的英雄,重返战机坠落的地方。

  回到美国后,本尼达无法平复激动的心情。2010年,在他86岁高龄的时候,在心脏做过9次搭桥手术,并装有起搏器的情况下,他产生了一个强烈愿望,到中国去,做最后一次感恩。

  2010年10月11日,本尼达再次来到中国,本尼达来到湖北红安县,李先念故居纪念园,向这位救命恩人献上深深的敬意。本尼达还带来了全家三代十位家庭成员,去看望救助过他的监利农民,他要让本尼达家族和中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,

  2010年10月20日,从中国回到美国家中的第二天早晨,心脏病突发。

  2011年5月11日,遵照本尼达先生的遗愿,本尼达夫人携两位儿子,专程从美国来到湖北红安县,李先念故居纪念园,将本尼达的部分骨灰,永久地安放在这里。这里是本尼达死里重生的地方,也是他深深眷恋和感恩的地方。

  回望荆州的抗战史,既有“新升隆”轮荡气回肠的悲壮,也有营救飞虎老兵的脉脉温情……然而,残酷,永远是战争不变的主题。自1938年10月29日,日军首次侵占洪湖新堤开始,血腥的占领,疯狂的杀戮,但日军的残暴从未击垮荆楚儿女的斗志。在荆州这块热土上,一大批抗日志士、荆州儿女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,前赴后继,浴血奋战,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却也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。

编辑: 管理
  • 荆州新闻网微信

  • 无线荆州APP

  • HI荆州抖音号

  • 跟着小风走微信

  • 江汉就业通微信

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荆州新闻网、荆州广播电视台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
2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荆州新闻网"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3、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,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。